您好, 欢迎您! 会员登录 |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关键词: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行业要闻 > 最珍贵的画作和最真切的纪念:李可染
  • 栏      目:行业要闻
  • 发布机构:广东省拍卖业协会
  • 发 布 人:admin
  •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26日
  • 来      源:雅昌艺术网
    标      题:最珍贵的画作和最真切的纪念:李可染
最珍贵的画作和最真切的纪念:李可染

 

 

最珍贵的画作和最真切的纪念:李可染《黄山烟云》、《鲁迅故居百草园》、《清漓帆影图》

 

 

2017年是李可染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怀念这位伟大艺术家纯净质朴的人格和他不朽的艺术。为此经过半年努力征集和筹划,于今秋拍卖中即将呈现出李可染先生珍贵画作数幅,现撷取其中三件,与全球藏家一同再次感受与领略“李家山水”的风骨与特质。

  我13岁拜师学中国画,期间也学过几年油画和素描,但一生主要是和中国画的笔墨打交道,算来已有六十多个春秋。“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我早年有心变革中国画的座右铭。

  李可染

  40岁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老师和先贤的指引,使我略略窥见中国绘画的堂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我“打出来”前刻的两方印章。“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1954年起,我多次到大自然中观察写生,行程十数万里,使我认识到:传统必须受生活检验决定其优劣取舍,而新的创造是作者在大自然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新规律,通过思维、实践发展而产生新的艺术境界和表现形式。

  在传统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要克服许多矛盾:旧传统与新生活的矛盾、民族与外来的矛盾、现实生活与艺术境界的矛盾……“废画三千”、“七十二难”、“千难一易” 、“峰高无坦途”这些印章可以看出我在探索创作中的艰苦历程。

  现在我年近八旬,但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一想,两百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天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永无涯际的,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

 

 李可染 1907-1989 黄山烟云 镜心 设色纸本 1979年作 169×94 cm  约14.3 平尺

  著录:《中国书画》1980年第6期。

  说明:

  1、李永森先生旧藏,李永森先生,香港著名实业家,和记行董事长。雅好书画,收藏甚丰,公暇之餘,与当代书画名家交往甚密,如李可染、赵少昂等。

  2、《黄山烟云》刊登在1 9 8 0 年《中国书画》,后来李可染对画面右部云雾及山头的变化和阴影进行调整,使得作品更具水墨淋漓之感。

  3、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的1988年李可染夫妇合影照片,背景画作与现《黄山烟云》局部完全一致,经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确认实为同一件。

  4、2014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将经鉴定的李可染真迹作品进行编号并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艺术库”中。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唯一认证编号为:LKRAF-L-00817

  来源:香港佳士得2000年秋季近现代书画专场“李永森藏品专拍”LOT69。

 

 写生图

  1978年夏季,李可染在此开始黄山、九华山、三峡旅行写生。在黄山顶停留一个多月,每日在朝霞夕照、烟云晴晦中观察写生。此幅《黄山烟云》正创作于彼时。是幅奇崛壮美,笔墨气度涵盖天地,传承与创新,自然美与艺术美,雄伟与洒脱,厚重与空灵,在此都达到了画家追求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至高境界,也即所谓的“化境”。

 

 黄山烟云局部一

  画面中山石的外轮廓线明快松动,书写性的用笔清晰地勾出一座座山峰的结构,再以淡墨浓墨交替使用,渍染出山体厚重的团块体积感,由近到远慢慢推后,使山体富有张力,给人一种威严耸立,直入云霄山脉且绵延不绝的感觉。刻意强调山石浑厚的同时又留出云雾的空白,云雾环绕将物象置于逆光之中。用浑厚的山体充分衬托瀑布的耀眼,黑与白、明与暗、虚与实、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既表现出了山石的雄浑,又体现了云雾的灵动。在幽玄冥暗的山体中云雾的空白仿佛发出耀眼的光芒,给欣赏者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黄山烟云局部一

  

西方油画对比图

  左:伦勃朗《加利利海上的风暴》右:莫奈《鲁昂大教堂》

  

黄山烟云局部二

  画山水,这地方亮点,那地方暗点,这就是明暗。有明暗,是由于光的作用……黄宾虹先生有句话,叫做“画中有龙蛇”,这是因为自然界的石头是有凸凹曲折的,中国讲究下笔便有凹凸之形。这种凹凸曲折在光线的照射下,就必然有龙蛇蜿蜒的感觉。他还说,在很黑的地方有一点点亮就通了,这也是由于光的作用。

  ——李可染

  

左:出版物封面 右:出版页刊登《黄山烟云》

  作为一个对自己要求甚高的画家,李可染每次画完后都将自己的画作钉在墙上,反复揣摩修改,直到满意为止。《黄山烟云》曾在1 9 8 0 年的《中国书画》中刊登, 后来李可染对画面右部云雾及山头的变化和阴影进行调整,使得作品更具水墨淋漓之感。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的1988年李可染夫妇合影照片,背景画作与《黄山烟云》局部完全一致,经李可染之子李小可确认实为同一件。

 

 李可染   鲁迅故居百草园 镜框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56×43 cm

  题识:鲁迅故居百草园图。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单从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此园在写生时尚保持当年旧园一部分景况。一九五六年夏,可染。

  印文:可染

  鉴藏印:朱氏震江藏画

  说明:2014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将经鉴定的李可染真迹作品进行编号并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艺术库”中。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唯一认证编号为:LKRAF-D-00813。

  

百草园实景

 

 款识一

  凡读过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想必都会对园中的景致记忆犹新,那是童年的乐园。李可染常常能够将最为平常普通的景色描绘得充满生机和趣味,此幅《鲁迅故居百草园》便是如此。李可染先生1956年来至绍兴写生,既画了“三味书屋”,又绘制了“百草园”,依文依景,选取园中泥墙根一带,篱笆、野草、杂树似乎又让人看到了童年鲁迅的生活。图中笔墨松秀,用色清淡,纯真自然,毫无做作,一切似乎就在眼前,但又仿佛隔着时间淡淡的痕迹。

  

鲁迅故居百草园局部图

  鲁迅的散文《百草园》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我小时候可以背诵。后来,有机会到绍兴参观鲁迅故居,颇感到有些失望。鲁迅童年心目中百草园,经过文字的感情化描述,给人留下的是文学的幻想。真实的百草园,其实很小,也很平凡,早在鲁迅先生活着的时候已经卖给了别人家。留下的,其实只是画面右方的一小段矮墙。我觉得,可染师此幅写生,要比真的百草园好看。什么原因呢,其实就是笔墨在起作用。画面下方和右边的草地、树丛,虽然以皴擦点染的多变笔触组成,但是总体上构成了块较为繁密的区域,与白墙黑瓦的一块相对的疏朗区域,形成节奏上的对比。而最精彩的是墙外伸出的高树,作迎风摇摆之态,使画面又产生动静反差对比。其实,我印象中,那里并不!有一棵树,树的姿态也没有画中那么好看。

  ——摘自万青力《李可染的世界》

 

 百草园 北京画院藏

  鲁迅童年心目中的百草园经过他的文学描写,令人无限向往。李可染笔下的百草园画的就是鲁迅文中津津乐道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繁密的灌木草地用多变的皴擦点染画出,与白墙黑瓦的疏朗恰成对比。墙外高树迎风摇摆,粉墙上树影婆娑,与院里的静谧产生动静对比。这一繁一疏、一动一静,传达出许多意趣。

  —王鲁湘

  

李可染   清漓帆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69×44 cm

  说明:2014年,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与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将经鉴定的李可染真迹作品进行编号并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基金官方网站(www.likeran.com)“李可染艺术库”中。此作品通过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认定,收录于“李可染艺术库”中,作品唯一认证编号为:LKRAF-L-00815

 

 李可染照片及写生稿

  李可染从1959年开始画漓江,一直到1989年,前后四十年。从画漓江之形,到画漓江之神,最后是画漓江之韵。他笔下的漓江山水,越画越洗练,越画山体越高大,越画造型越单纯。到了这个境界,白纸对青天,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你说他画的是山?是石?还是几块清清苍苍的古玉?笔老而秀,墨苍而润。焦墨飞白,似不经意中留出山岩幽光;浓墨飞溅,粗服乱头中率意潇洒;重墨如盘,严谨造型中收拾整体;淡墨如玉,空灵透明中层次无尽;轻墨似烟,清光无滓中韵味隽永。水墨山水画至此,豪华落尽,墨韵无穷。

  ——王鲁湘

 

 清漓帆影图局部一

  此幅《清漓帆影》,可谓“李家山水”漓江题材的标准件,南宋山水有“马一角,夏半边”的说法,李可染此作就是真正的半边构图。虽然中心在画的左半边,但是右边安排的一组画法精致、排列考究的帆船,如四两拨千斤,平衡了整个画面。整幅笔老而秀、墨苍而润,重墨如盘、轻墨似烟,水墨结合得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漓江烟雨迷蒙的诗意氛围。

  

清漓帆影图局部二

  从题款看,这幅《漓江边上》是依照旧稿所作,并不是实景的描摹,而是一种忆写,因此艺术的成分要多一点。作品绘漓江一处截景,虽然形制上不是很新,但表现上则十分新颖。另外,画面右边作大块看似留白的漓江水景,与左侧浓墨色块形成强烈对比,将山体的深度感和博大感置于画面之外,而气势则渗入画面之中,十分独到。些许帆船与三两竹筏在江面上游弋,景物显得更为空灵、剔透,给人以一种清新而畅快之感。

 

上一篇:8546万港币!“亲爱的莫奈先生”斩获“白手套”! 下一篇:6.04亿!佳士得现当代之夜敲响赵无极市场最强音
返回首页>>